首页

妍妍女王黄金圣水奴视频

时间:2025-05-26 05:34:07 作者:好评中国丨守护“千年瑰宝”,传承灿烂文明 浏览量:76489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洛阳龙门石窟,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彰显了对中华文明瑰宝的珍视与对文化传承发展的关切。龙门石窟,这座镌刻在崖壁上的艺术丰碑,穿越千年风雨,承载着厚重历史,生动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包容与自信。

  多元融合,见证文明交流互鉴。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多朝营建,是丝路古道上的文化明珠。这里,既有北魏“秀骨清像”的飘逸,又有唐代丰腴之美的雍容,展现中国石刻艺术演变。石窟中诸多西方特色装饰纹样,融会河西文化、鲜卑文化、中原文化等多重元素,见证着东西方文明、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石窟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并不断传承,彰显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龙门石窟以石为媒,铭刻下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篇章,是中华文明胸怀天下、海纳百川的有力见证。

  传承创新,焕发文化时代生机。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国在石窟寺本体保护修缮、载体加固与环境治理、数字化保存与监测等方面成效显著。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创残损文物虚拟复原及流散文物虚拟复位新模式,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搭建三维数据库、创新展陈方式、打造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打开“云上龙门”小程序,足不出户领略石窟之美;伎乐飞天“动起来”,北魏乐舞盛景重现。从物质到精神,龙门石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文化自信,筑牢民族精神根基。龙门石窟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经风霜而神韵不减,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独特精神标识。无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还是当下国际性展陈与文化对话日益频繁,中华文明始终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不同文明。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到文化“新三样”走俏海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愈发深沉厚重。坚定文化自信,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龙门石窟,是历史的馈赠,是文明的丰碑。它诉说着过去,启迪着当下,昭示着未来。在新时代,我们当牢记嘱托,守护好这一瑰宝,让古老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马约卡斯弹劾案成美两党争斗“政治武器”

“在这里待着,心里就充溢着一种美,一种宁静。”该店“发烧友”陈一欣告诉记者,“这里挑空超高的落地窗、旋转而上的木楼梯、富于变化的阅读空间、错落的各式书籍陈列……每一处都很美,置身其中就是一种享受。”

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第二次会员大会圆满召开

去年8月4日,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十三届全国政协原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主任沈德咏受贿一案,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沈德咏有期徒刑15年。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走进雪域“桃花源”——青藏高原乡村发展见闻

四平10月6日电 (谭伟旗 吕盛楠)秋风拂过,池水泛起层层涟漪……这个“十一”假期,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孟家岭镇游人如织,大家纷纷来到一处被称为“小天池”的地方观光。

广东梅大高速路面塌方:救援持续进行 献血站挤满人

“我的签证明天就要到期了,没想到在这里15分钟就办好了续签。”来自埃及的展商迈克(Michael)连连向记者表示,“速度太快了!”

2024贵阳国际网球公开赛女单预赛举行

兰张高铁兰武段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小时,穿越海拔3562米的祁连山乌鞘岭,直达红色古浪、凉州武威。这条新建线路长194.261公里,其中桥梁74座,隧道16座。最长桥梁为永登特大桥,全长10.653公里,最长隧道“新乌鞘岭隧道”为全线控制性工程,全长17.125公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